塵土飛揚、機器轟鳴、滿山荒蕪……過去,礦山就是“臟亂差”的代名詞。然而,甘肅隴南地區的金徽股份郭家溝鉛鋅礦卻顛覆了人們對礦山的固有認知。
這里開礦不見礦,處處是景觀,展現了一座現代化綠色礦山的嶄新面貌。
金徽股份是一家集鉛、鋅、銀等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礦山企業。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行業踐行綠色理念的典范。公司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工廠”“國家級綠色礦山”,被自然資源部樹立為全國綠色礦山典范,是“國家AAAA級工業旅游景區”、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單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1年5月,甘肅省省長任振鶴赴金徽股份調研時指出,金徽股份的綠色礦山建設成效,顛覆了傳統礦山的建設模式,作為全省礦山的一張名片,金徽股份是值得借鑒學習的企業;今年9月,隴南市市長劉永革在“牢記囑托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新篇”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成效和做法時,亦多次提到金徽股份。
“金徽股份堅持綠色、生態、科技創新、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指導下,正推動礦山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綠色第一礦。”金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徽股份”)實控人、甘肅亞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特投資”)實控人李明表示。
金徽股份實控人李明
開礦不見礦,處處是景觀
“金徽股份在建礦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一個最樸素、最基本的理念,即‘不僅要改變礦業發展方式,更要改變人們對傳統礦山的看法;不僅要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更要找回全社會對礦山企業的尊重和應有的尊嚴,推動礦山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李明表示。
他進一步介紹:“建礦之初,金徽股份就確立綠色礦山理念,按照‘高標準一次建成,避免今后打補丁’的原則,確立建設‘生態型、環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數字化’的綠色礦山目標,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資源開發全過程,從設計、設備選型、采選工藝、建設等方面堅持一次性建成綠色礦山,徹底改變礦業發展方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金徽股份從規劃、考察學習,到投資,再到設計、建設、設備選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在礦山建設前期,金徽股份擇優選擇了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并組建設計開發團隊,又歷時一年先后到國內外20多家知名礦山和有關設備制造廠家考察學習,目的就是借鑒世界一流礦山企業的經驗,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礦山整體設計;為最大限度減少勘查活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金徽股份在勘查期間充分利用礦區原有道路,嚴格控制臨時占用范圍,減輕施工場區周圍的水土流失;選擇荒地或植被稀疏地帶開展作業,減少對植被的破壞,并及時修復生態環境。
“為節約用地、保護環境,金徽股份在規劃設計時,堅持吸收借鑒城市建設新理念和世界先進的礦山規劃,在礦區范圍內,合理科學規劃工業廣場和職工生活區,把礦山的粗碎、儲、運、廢石處理等工程建設在地下,僅把占礦建工程20%的關乎健康、污染可控的職工公寓、調度、信息中心、科研、水處理等放在地面。”李明補充說。
如今的金徽股份,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山水相依,宛如一個地上花園。
2018年6月,綠色礦山院士行首站金徽股份考察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湯中立說:“金徽股份是我從事地質工作60多年來見到的,建設得很好的礦山,值得借鑒。”
“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礦區變景區、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李明說,多年來,金徽股份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砥礪前行,建設“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礦山。
“金徽股份的綠色礦山之路證明:只有創新理念,以超前的眼光高起點規劃、建設,才能打造出真正一流的綠色礦山。”李明表示。
據介紹,目前金徽股份積極參加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決定調整規劃,重點轉向甘肅省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一是積極布局徽縣江洛礦區,出資收購徽縣謝家溝與向陽山鉛鋅礦2宗采礦權,收購謝家溝、明昊、宏泰、隆江4家選礦廠及配套尾礦庫,與徽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數十億元,在江洛礦區新建大型綠色礦山。二是夯實柳林礦區資源儲備。2024年,公司競拍獲得“甘肅省徽縣東坡鉛鋅礦普查探礦權”1宗、“甘肅省徽縣洛壩鉛鋅礦南側空白區采礦權”1宗,2宗礦業權均位于徽縣郭家溝鉛鋅礦區,后續可通過整合的方式實現一個礦區由一個主體統一勘查、統一開發的目標。
金徽股份郭家溝鉛鋅礦
創新引領發展,夯實人才底座
除了綠色礦區的“生態功夫”、美麗景區的“表面功夫”,金徽更加注重技術層面的“硬核實力”和扎實功底。
首先就是注重科技創新。因為無論工藝創新還是技術迭代,都離不開人才這個底座。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資源。”李明強調。
為此,金徽股份成立金徽礦業研究院,建立“協同創新基地”“產學研基地”等,與多所知名學府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課題研究與產學研合作。同時,聘請一大批專兼職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組成研發團隊前來調研和指導礦山的勘查、采礦、選礦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留用”機制,吸引優秀的專家、技術人才和管理精英。
“經過對采選礦關鍵工藝的技術攻關,我們的采礦貧化率、回采率、回收率實現最優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們研發出的浮選過程同步凈化提高回水水質的新技術,使選礦回水可直接循環利用,解決了國內外浮選回水循環利用率低的難題,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李明介紹,利用這一技術,礦石中的鉛、鋅、銀等有價元素在選礦系統里得到了較大限度回收,2020年,鉛、鋅、銀綜合回收率已分別達92.20%、95.65%、90.26%,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再比如機械化采礦技術,“金徽股份采用進路式充填采礦回采法,有效降低了損失率及貧化率,提高了礦山回采率,使資源利用最大化,采礦生產指標超設計完成,回采率達到了92.35%,損失率7.65%,貧化率降低至7%左右。”對于金徽股份的技術先進之處,李明如數家珍。
金徽股份控股股東為亞特投資,亞特投資成功推動其上市的重要做法之一,就是對標效益、穩定增長,加大創新投入。
李明表示,亞特投資始終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上市的重要引擎。
“金徽股份之所以能夠成功上市,就在于深化改革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夯實提升發展動能。特別是金徽酒從兩度瀕臨破產發展成為西北地區優秀白酒品牌、上市公司,正是得益于大刀闊斧改變管理理念、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李明說,“傳統行業孕育出了金娃娃。傳統產業只要對標一流,深化改革創新,就能走出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員工福祉置于優先位置
“員工是企業寶貴的財富。”李明說,企業增效益、員工得實惠、社會得發展,是金徽股份追求的愿景。
作為礦山企業,金徽股份始終將員工安全放在首位。
據他介紹,在高標準建設井下“六大系統”、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的基礎上,公司加大投資力度,建設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的安全防范救護設施;形成礦區地上、地下全覆蓋的安全監控網絡體系。“我們通過嚴格的入井安檢和人員定位,隨時掌握井下每個人的信息和位置;在井下建設高標準的緊急避險硐室,可供上百人百小時的應急生活需求。”
員工安全有了保障,生活保障也要跟得上。
“不能讓員工住不起房,不能讓員工的家屬看不起病,不能讓員工的子女上不起學已經成為我們的底線。”李明說。
近年來,亞特投資已投資10多億元,在蘭州徽縣縣城高標準建成關愛員工公寓,精裝修后員工拎包入住,入住家庭享受子女入托等數十項免費福利待遇;建立員工帶薪休假制度、專家療養制度、員工大病大災救助制度;在礦區按四星級標準建設員工公寓,免費提供就餐、理發、醫療、洗衣服務等。
“沒想到這個企業竟然如此關愛員工。現在即便是部分大城市的企業員工,福利待遇也可能達不到這里的條件。”有企業代表參觀完金徽股份后贊嘆道。
開一方資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發展。金徽股份將視野放得更大,為地方經濟、發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截至9月底,金徽股份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4.22億元,凈利潤21.79億元,上繳稅費11.90億元,累計分紅12.18億元。近年來,金徽股份投入大量資金,先后在捐資助學、新農村建設、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方面開展工作,幫助周邊村社改善基礎條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興建人畜飲水工程,使村民吃上自來水;修建村社道路、修建文化活動廣場,讓處在大山深處的群眾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
由李明夫婦發起成立的非公募性、非營利性慈善組織金徽正能量公益基金會已累計捐贈數十億元,投入教育、扶貧、殘疾人救助、新農村建設和員工困難住房等公益事業。
如今,礦區周邊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在今后的發展中,金徽企業將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讓新時代礦業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更廣的社會需求。”李明表示。《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楊琳
(本文刊發于2024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社》)